跨学科深融合 思政课润无声 ——宜春中学第四届青年教师思政融合汇报课比赛圆满落幕

2025-05-24

   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,5月20日至22日,宜春中学成功举办“跨学科·深融合”——青蓝工程第四届青年教师思政融合汇报课比赛。本次活动以“课程思政”为核心,通过五大学科、25节创新课堂,生动展现了青年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实践智慧,为培育时代新人注入新动能。

比赛分语文、英语、物理、化学、地理五大学科组别展开,青年教师们立足学科特色,深挖课程思政元素,将家国情怀、文化自信、科学精神、生态理念等融入教学全程,打造出一堂堂有深度、有温度、有力度的思政融合课。

语文组

汤慧玲老师以《秦腔》为媒,带领学生感受黄土地上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;李诗怡老师通过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》,从历史视角诠释民族复兴的精神密码;黄怡欣老师将《离骚》《归去来兮辞》联读,在古典诗文中探寻家国情怀与理想坚守;林玉珍老师借《风景谈》破译革命年代的精神图谱,引导学生感悟红色信仰;谢燕平老师通过话剧《茶馆》的社会缩影,剖析时代变迁中的人文担当。

英语组

杨裕老师探讨“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”,彰显文化认同;杨子璇老师通过“Climate Change Requires the World’s Attention”解析全球气候危机,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;冷玉婷老师以“Environmental Protection”唤醒生态责任意识;周小青老师以“How to become an astronaut”串联航天精神与青年理想;颜婧思老师通过“Healthy Lifestyle”倡导科学素养与生命价值的统一。

物理组

黄嘉樾老师从“静电的防止与利用”延伸至科技伦理与社会安全;胡优老师以“楞次定律”揭示自然规律中的辩证思维;陈宣羽老师通过“静电的防止与利用”诠释现象背后的安全哲学与工程应用;张瑶老师以实验课“电池电动势测量”培养实践报国志向;刘骏老师借“涡流与电磁驱动”案例,展望科技创新对国家军事发展的推动力。

化学组

朱永波以“饮食中的乙醇”切入课堂,引导学生运用乙醇的化学性质解决实际问题;胡昭帅老师通过“乙醇结构的探究”,解析清洁能源的环保意义以及能源使用中的规范与安全;贺水花老师创新设计“AI与李白饮酒作诗”情境,在跨学科融合中渗透社会责任;黄思祁老师借用“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”实验,追溯火箭燃料研发历程;余瑶老师立足“盐类水解”原理,剖析现代造纸工艺对传统造纸技术的传承与创新。

地理组

杨姿老师以“宜春市袁州区水江镇假发产业”为案例,探究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的作用;黎钰老师通过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”,解析生态修复中的中国智慧;李嘉怡老师以“南极”科考为切入点,展现大国科技担当;张苏桧老师聚焦“国家海洋权益”,强化领土主权意识;李继强老师通过“全球气候变暖”议题,呼吁青年践行绿色发展的全球责任。

本次比赛特邀校外评审专家,从教学设计、思政融合创新性、课堂实效性等多维度综合评价。经过激烈角逐,五大学科共评选出一等奖5名、二等奖10名、三等奖10名(获奖名单附后)。评委组高度评价:“参赛教师以‘如盐入水’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,展现了‘课程门门有思政,教师人人重育人’的实践成果。”

作为“青蓝工程”品牌活动,本次比赛不仅是教学技能的竞技场,更是跨学科育人理念的交流平台。近年来,宜春中学持续深化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,通过课程设计大赛、思政教学案例、思政融合教学竞赛等活动,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。未来,学校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,继续推进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同向同行,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教育力量!



阅读4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